世博拉杂记

刚回来,写上一些自己的心得,也算完成上次好像是东里的要求.

为逛世博,我们的行程很充裕地安排了5天时间在上海。 头一天是休息,玩两天世博;休息一天后再去世博一天。虽然如此,世博的人潮,热温还是让我们只逛了有限的几个馆,像: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荷兰,奥地利,印度,巴基斯坦,卢森堡,比利时,主题馆,阳光馆和一些排队很短的小国馆。

总的感觉是:这是中国的一大盛事,我对世博的各种硬件设施,和人们的素质还是有很好的印象。 如果不是在骄阳似火的暑假,如果不是有这么多的参观者,对于没出过国的人来讲,这还是一个真可以去玩上几天的难得机会。

对于像我这样出国近20年的人来讲,我很惊艳于诺大的世博场所得到的很好规划和提供的服务。先不说很多馆样式各异的外观,和一些诸如表演中心,天桥走廊的良好设计,留给我很好印象的是被称为:“小白菜”的自愿者们。 他们都是在上海高校的大学生或研究生。 每批人都服务大约14天。 在炎热的高温下,他们都穿着制服,耐心地尽力地帮助游客解答问题。 我向一位学生表达感谢,他说这是作为东道主应该做的。另外我注意到地上都很干净,没有什么随地吐痰的现象。

园内到处是提供人们休息的地方,除了长凳和遮阳伞,还有喷水,和风扇。 无奈的是国情就是人多。 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操着不同的方言来看这被我女儿称为大人版的迪斯尼,当然是哪儿都是排长龙。

热门的德国,日本要排上4-5小时,听说里面挺有看头的。望着久久不动的队伍,我已经败下了心理战。 最雷人的是沙特馆。 排队的队伍已不是绕着铁栏杆一圈圈地转,而是人们排上一哩多的方阵长队,大概是十米一个方阵,每个方阵由3位军人带头,过一会儿往前挪一点。听说要排上7小时。

法国,意大利馆是去看过的馆里印象很好的, 能看出都被精心准备过。法国馆是利用视频彰显法国有代表性的风景和美食,另外还有几幅美术珍品和LV 张扬的时尚。我喜欢的是几个新颖的倒挂金属筒内壁画的是浪漫的法国式小咖啡馆的样子,但当人把头钻进去后闻到的是不同的香味,像香草味,巧克力味。 室外的园艺造型即有喷泉,又有绿色植物,在有限的空间里尽显了法国人的品位。

意大利馆的特点是精益求精。除了为了展示精致的意大利皮鞋,现场有一双巨大的玫瑰红鞋子以及在现场的摸样像制鞋工匠的真人, 最有忒点的是为表现意大利歌剧的地位,馆里的一面大墙上挂起了整个乐队的乐器,连钢琴都不例外, 还包括意大利歌剧主角的服装道具。下一次的世博是2015年在意大利。 我们拭目以待!

给我留下印象颇深的是不大的比利时在过去已举办过几次世博。 他们展示出了比利时的名人,和在欧洲以及世界的重要性。像是得过诺贝尔奖的几位人物;生物医学的领先位置;在欧洲的中心地理位置。当然了他们不会忘了展现和出售比利时巧克力和比利时加工的钻石。

提到奥地利馆,你会想到音乐吧?! 他们也没有辜负众人的期待,现场有三人的优美的乐器演奏。

参观印度馆,我真觉得亚洲人都很会切入主题:人们和城市。 除了墙壁上对名人,历史的介绍,他们的视频就是围绕着城市主题的内容。

七岁的儿子对土耳其突显兴趣。 由于他听过一套讲人类文明历史的故事,他很专心地看馆内对这个文明古国的介绍。 我也恍然大悟地想起来中学学到的世界历史里提到的土耳其古城,君士坦丁堡等等。

看到疲惫的儿子被土耳其激发的兴趣,我提议去希腊。 心想希腊不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吗? 结果大失所望: 除了有食品介绍和出售,以及一些图片展示现代的希腊城市,馆内空荡荡,人气不佳。我也就理解了为何希腊陷入财政危机。

对孩子来讲美国馆是一定要去的,第一天我们就赶去了美国馆。 队伍排了有45分钟,算是短的。比起法国和意大利馆,美国馆算是相当地简单多了,不是讲美国差点开不了馆嘛!!三个展厅都是以电影的形式展示主题。头一个展厅是由一位美籍华裔女大学生以中文的不同方言向观众问好,再放出不同美国人讲“你好!”的电影。中间的电影是从小孩子的上课开始展示美国馆要体现的主题:勇于创新,环保意识等等。 最后的展厅里的电影是讲一位女孩子在居住的楼下栽种花,以便美化环境,从起先的遭到挫折到最后得到邻里的相助的过程。 与中国人(馆)擅长的—抓住中心思想(城市与人们的生活)相比,美国馆真很能自由发挥了。

值得要提的是在阳光馆里展示的是对残疾人的关心和服务。 我对其中的一个帮助聋哑人恢复听力的产品留下了印象。因为我觉得这是能造福聋哑人,而且它表明的产地是杭州。 后来在下一周的旅游里我恰恰碰上了这产品发明人的太太。 她告诉我她先生也是海归的,在杭州弄这产品研发。为了这产品他前后在美国中国忙了四年,从早到晚,每天长时间地工作。这真是一个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的事情。

要参观中国馆,等那队伍真是有噱头:除了有提前预约的旅游团体可以有资格在里面排上1个多小时的队伍,零散的游客连排队的资格都没有。 我置身在那队伍里,感到四周的巨大红色梁柱以及音乐和人潮真有感染力。 上电梯后看到的几个180度视频都展示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故事。 孩子们很惊讶于人会走动的清明上河图。 我和孩子眼睁睁地看着一位挑担的人儿去了画的尽头,另一位进了城门楼。

在看完中国馆,已近晚上10点钟,虽然很累人,我还是要说最后一晚的中国馆为我们的世博画下了圆满一笔,不然总是感到看的馆都不过瘾。我是比较随孩子的,所以我们看看,停停,吃吃,三天看到的馆远不如别人家多。 像另一家也是美国来的,自备面包,马不停蹄地一天看了20多馆。

有很多小学生摸样的外地来的夏令营团队,像是从武汉,深圳来。更有很多全国各地的家长带孩子暑天来旅游的。 广播里经常有寻人启事,大多数是找寻孩子的。 希望都最终能安全归回他们父母那。

要说院内的消费还是很高的,别说外面4元的棒冰在里面是10元一块,搞得2元一根的“冰工厂”冰棍经常脱销。 最让人吃惊的是德国馆附带的餐馆里座无虚席。 一看菜单,一道只有两根香肠,酸菜,土豆泥,之类的主食要卖到158元。 旁边的一对苏州来的大学生情侣两人共享了这盘主菜和一杯德国啤酒,他们只在世博玩一天,晚上就要回去。 他们问我有什么馆队伍短,好看。猜想这也是他们的一次旅行。 望着他们青春的摸样,我想到了囊中羞涩的我们的大学生涯。 还是觉得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对于年迈的父母,我是劝他们就不要去凑这个热闹。一来,他们年纪大了,受不起这折腾;二来多年往返于中美, 很多事都已经见识过,不像没出过国的百姓们像连每个馆要盖章都认真地抢着干。

原先有给70岁以上的老人的绿色通道,现提高到75岁的要求。 如果有一人年龄符合,全家人都可以跟着去,但不是每个馆都有绿色通道。

我是庆幸家人提前为我们向锦江旅游定了预约票,锦江旅游可以预约每天一个馆的票,但看的时间每天不一。 所以我们才有可能参观了中国馆,意大利馆。

我想从参与,亲身体会这一盛事的角度来讲,是值得去的,尤其是国内没有出过国的老百姓。虽然大多数馆采用了视频,要了解哪些国家蛮可以借来碟片达到同样效果。 但身在其中的热闹是非同一般的。 我多次听到身边的人抱怨:花钱找罪受。可是大家还不是一馆又一馆地赶场子。

但回到南京老家后,却听到不少周围的人不打算去看世博。 既然中国馆会永久性地开放,世博也有可能延迟到12月,那就等等再说。等天不是那么热,人不是那么多。

Share the joy
  •  
  •  
  •  
  •  
  •  
  •  
  •  
  •  
  •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未分类. Bookmark the permalink.

5 Responses to 世博拉杂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