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征文“对父亲的一个误解”

对父亲的一个误解

我小的时侯,父亲一人在外地工作注1,常只春假回家。到父亲退休还乡时, 我已经在外地上学工作。加上父亲一貫的沉默严肃和严格, 我和邻居乡亲一样对父亲不了解。其中一个误解是父亲不支持我读书,因为父亲很少关心我学习情况,但在家时对我干家务农活要求严格。继哥哥八四年考入浙江大学, 我八五年提前考入复旦大学之后,有记者来家乡采访从乡亲那里打听到父亲之前不怎么支持我读书。每年我暑假回家干农活,他依旧对我要求严格 ,不能有半点偷懒,我有一次差点就甩手不干了。对此,哥哥在九六年父母办美国签证时专门写信解释。

信中说“爸爸十五岁时奶奶去世,叔叔当时只有三岁。爷爷小时候家境不苦,中年丧妻之后就难以顾家。爸爸十二岁帮短工,可以拿大人的工钱,十五岁之后等于负担整个家的生计。因此,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观念在爸爸来说很强。刚解放,爸爸到朝鲜当志愿军。冰天雪地,枪林弹雨之中,方知当兵之苦。他当的是工兵,无疑爸爸是能工巧匠,在部队表现很好,曾得到送军校培养的机会,但自己觉得文化只有高小,遂复员。这影响到他对我们的教育:不要去当兵;要读好书。所以他曾全力负担叔叔的读书。你印象中可能有他骂你读书的话,就大错特錯了。只要想想那时他为我们挂电灯驱蚊子,创造尽可能的读书环境。他非常节俭,当时只有五十元左右工资,总要寄回三十五元给我们。我们四人(见注1)在母亲的省吃俭用中从来没有挨饿受冻,没有为书费路费发过愁。”

信中又写到“爸爸在改革开放之后,退休回家种地,那份吃苦耐劳和仔细认真,也许我们做子女的没有一个能继承下来,想想为了一点水半夜起来,不除尽一点草酷暑不歇。这可是在他整整30年在外没有种过田之后。有时骂我们几句是应该的。他的性格事实上非常内向,考虑问题很仔细,有事就彻夜难眠。非常关心子女, 但嘴上从不讲的。但又多年独身过生活,又很固执,做事依自己的想法。他的身上有农民的保守倾向,也有工人军人的纪律性和严格性,亦有从小独立生活的敢闯精神,加上内向仔细, 做事常让人不理解。”

父母来美国签证没办成,又错过同父亲长住一起的机会。已无任何经济压力, 子女全离家的父亲,不顾我们反对,依然坚持在老家种地,照顾多病的母亲。

零九年母亲去世,我回国陪已近八十岁的父亲。亲戚来言谈间羡慕美国科学理论和技术先进, 但父亲却坚认实践第一位。已到中年的我开始了解了父亲的意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辈子都脚踏实地的做事,是他一生坚持的理念。
去年父亲摔倒中风,幸亏哥哥送医及时度过危险期。我一般不担心父亲,觉得他身体硬朗有股精神对付病痛,这次我还是第一时间回国,三星期几乎24小时在医院陪父亲。父亲丧失了很多记忆,清醒半清醒时常提以前的赤脚医生最好:“给点药打一针,第二天就可以下地种田。”还有就是担心:“越来越少人种田,不出几年会没饭吃。”

一位朋友说,Teen age experience will  inspire life time interest (少年时的经历会激发一生的志趣)。父亲十几岁就种田养全家的经历使他对土地有神圣的情结。从父亲身上我好像能明白一点中国的历史,“民以食为天”,“无粮则乱”。记得有一年有毛笔字功底的叔叔写过一个二字春联“耕读”,“耕”在先。

父亲潜移默化地影响我,自从有了自家后院,我一有空就喜欢在那里捣鼓着种地。两三年前我还鼓励当时八年级的儿子同我在后院翻了一块地种水果蔬菜。可惜到现在我家的后院还是荒芜着一些地,要是父亲能来美国,肯定又要骂我了。

注1:母亲在大姐及哥哥出生后都到父亲的工作地江西景德镇住上一段时间;到我出生后,大姐开始在家乡上学,我跟母亲也在浙江老家,父亲带上哥哥到他上学的年龄;到小妹出生后,母亲又可以带她上父亲处,那时十几岁的大姐已能在老家照顾两个弟弟。阴差阳错地姐妹兄弟四人就我没去过父亲工作过近二十年的景德镇。
 

Share the joy
  •  
  •  
  •  
  •  
  •  
  •  
  •  
  •  
  •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未分类. Bookmark the permalink.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