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

外婆家离最近的集镇瓦店只是隔条河,挽起裤子趟水就可以过去的那种小河。

可是村子里的小孩子们有不少从来没有进过城,不知道城里到底什么样,他们所有的想象,都不超过那个只有东西一条街的小集镇。

有的小朋友问:

“城里人冬天还洗澡?”

“不怕冷!?”

“什么,在屋里洗澡?”

“大池子里洗?在屋里地上挖个大池子,泥巴池子?”

“热水?把水烧开了倒进池子里?”

。。。。。。

这不是笑话,真的不是笑话。

我家也是乡下的,只不过离城比较近,过条马路就进城的那种乡下。
标准农村户口:招工没份,当兵要送礼的那种。
村子里有不少的占地工,工作证上都印明了是“亦工亦农”的那种。
村子里没有几个人弄得明白这个“亦”字的,查了字典,才知道那是“也是”的意思,就是说,“你虽然是工人,可也还是农民。”要不,为啥不叫“亦农亦工”呢?

后来有一天,外婆村子里的一帮孩子,终于进了城,进了澡堂子。
乖乖,原来是水泥池子,城里人洗澡还用香皂!

还进了戏院看场戏,哎呀呀,八王爷胡子原来那么那么长。
为这进城的事,黑舅回村以后,老是说道城里怎么样怎么样,村里的人说都说黑子进了趟城,疯了。
黒舅的名号是我叫起来的,外婆家在村里是大姓,舅舅舅妈成堆,叫不过来,干脆就叫他黑舅了。
黑舅和我年纪差不多,人长得黑,别人叫他黑子。

这村子里城多远呢,50里,50华里。
50里其实不算远,村子里就有一个经常进城的人。

那人就是王光棍。

不是单身的那种光棍,他老人家子孙满堂。
只因为他老人家混得光鲜精干,便落下了一个褒贬莫衷的外号。

这王光棍最让人咂舌的故事,莫过于每个月要进一次城,主要是去剃头。
他起五更,趟过小河,跋涉50里,为抄近路,再趟过河去,就进得南关。
然后先是逛南城门里的那几条街,找个馆子享受一顿,要碗肉丝扯面,吃他个满头大汗。
然后是去同一家理发店理发,正襟危坐,理发,修面。
村子里的人都风传说光棍是看上了理发店里的姑娘,光棍对这些猜测,从来眉头都不皱一下。

剃完头,光棍再沿着城墙遛个弯儿,出城门,过河,50里,再过河,上得岸来,放下裤管,穿鞋。
遇到村里人在河沿儿上吃晚饭,打个招呼,“光棍进城剃头回来了?”
进城回来了,回来了–”,边说边摸摸汗津津的光头。

据说光棍一个人路上无聊,是一路唱去,一路唱回的。

村子里本来有一个剃头匠,剃头挣工分,生产队的大人孩子剃头是不用交钱的,免费。
王光棍进城剃一个头,可是要出两毛钱的。

别人笑王光棍的时候,光棍是一脸的正经:“你不进城,你不知道。”
其实那时候的理发店,理发的都是清一色的师傅。

这城有多大呢?
站在民国35年盖的省立第六中学二楼教室的阳台上,东关西关南关北关,看不全,不过也差不多了。

这城在哪里?
不偏不倚,在各路英雄好汉来来回回逐鹿中原的正当路上,都不知道被踏平多少次了。
 

Share the joy
  •  
  •  
  •  
  •  
  •  
  •  
  •  
  •  
  •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未分类. Bookmark the permalink.

8 Responses to 进城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