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页,共 11 页12345...最旧 »

美国酷小孩的“种姓制” (转载)

美国酷小孩的种姓制(转载)

“你才考3分,没我酷。”

“你2分?太酷了!”

Yeaaaah!!!”

这是两个中学生间的对话。酷不酷,是美国校园文化的头等大事。成为所谓的酷小孩,即cool kid,几乎是每个中小学生的愿望。

什么样的孩子堪称酷?

首先要不爱学习,爱读书学习的都是nerd(书呆子), 成绩再一好,就是tutor’s pet(老师的宠物)。所以学生尽可以爱各种文体项目(智力项目除外),但绝对不能爱学习,至少要装得不爱。

其次要有强烈的性意识。十三四岁开始,女孩子化妆,涂指甲油,烫头发。男生嘛,发育晚点,那就穿得嘻哈些,跟高年级的姐姐们谈个三天的小恋爱,没事再练练肌肉。

如果还能偷偷沾点毒品,就酷毙了。

著名的酷小孩文艺作品,远的有塞林格《麦田守望者》,已经烂熟人心,近的有加拿大电影《朱诺》,十五六岁就能理直气壮生孩子,还把收养孩子的精英阶层教育感化。

女儿跟我说:如果爱学习,又不幸戴了眼镜,还参加个倒霉催的象棋俱乐部,那中学六年,基本就毁了。我说,能进象棋俱乐部的,都是天才。小孩斩钉截铁道:那不酷!

比 不酷更悲惨的是被孤立。服装品牌是GAP还是“Forever 21”?三顿饭跟谁在一桌吃?有没有看最新的电影《饥饿游戏2》?听不听Justin Bieber? 张三是不是又和李四好上了?下个周五的派对聊什么话题?指甲油攒了多少种颜色?美国学生异常在乎这些问题;如果你不感兴趣,无法加入谈话,就证明你是学校 里的“贱民”,不可碰触。而那些漂亮会化妆的女生,或者橄榄球校队的男生,才是popular。如果他们脑子也灵活,零花钱再多一些,动不动就请全校同学 看场电影或者吃份炸鸡,那简直就是印度种姓制里的婆罗门。女儿很欣赏几个“不酷”的nerd,觉得他们的谈话既风趣又有深度,很想和他们在一桌吃饭,但马 上跟她要好的几个同学就警告:如果你去找nerd玩,就会被传染,我们就不会再来找你。语气之严肃,就像不准去找麻风病人玩,吓得女儿马上就不敢。

历来以学习为第一任务的中国学生,很难一开始就适应这种文化。这种不适应远远超过常言所说的文化休克,成为一种被同类抛弃的孤独感和羞耻感。

岂止华人家长,即便是正常的美国人,也被孩子们的青春期文化震得七荤八素。女儿的校长,每次训话的主题大致都是不要当酷小孩,要爱学习,跟中国校长的苦口婆心不分伯仲。学校有严格的服装要求,学术要求,甚至不允许成立美国最流行的啦啦队,但“酷”还是所有学生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让人闹不清他们只是喜欢cool这个词的发音还是真的有让他们为之一振的东西。

孩 子们当然知道,学校里最酷的男生,往往最终只当了卡车司机;而最酷的女生,往往也不过上个社区大学;倒是象棋俱乐部的nerd们,变成比尔盖茨或者扎克伯 格,但现阶段孩子们被这种扮酷文化裹挟的压力无比巨大。美国青少年中特有的peer pressure,即同侪压力,会毫不留情地给那些融入不顺或不愿融入者一律钉上耻辱的标签。原来,在最强调个性自由的美国,很多人会在中学度过一段由酷 文化一统天下,反而并不鼓励个性发展的校园生活。

扮 酷大概是拜青春期荷尔蒙的过度分泌所赐。未成年的孩子们尚未获得真正的权利,但美国文化中强烈的独立和个性意识,包括消费主义的泛滥,又驱使他们在由成人 规划好的世界里迂回行使自己的权利。孩子们以成年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自己创造了一个社交天地,在其间互相评价判、互相竞争,建立各自的“江湖地位”,用 微妙的标准,残忍地把自己小世界里的人分出了高低贵贱,最高贵的当然就是所谓酷小孩。那些认为电视剧Gossip Girl不过是夸张肥皂剧的人,来美国,看看,就知道,剧中的情节真写实——因为人种的关系,白人小女孩十四五岁已经发育得非常好,前挺后撅、娇嫩鲜艳,几乎是她们一生中最美丽的阶段。但在我看来,她们太看重这个阶段了。

 


替有孩子的朋友們轉:优秀的孩子是这样培养的

教育专家给家长的100条建议!!!(建议永久保存)(转载)

教育篇:

1.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

3.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5.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6.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

7.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9.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10.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不要护孩子的短。

Continue reading


[今日美国}美国多数学生表示学校功课太过容易

          一份新的联邦调查分析数据显示,数以百万计的孩子发现学校功课根本不具有挑战性。该报告可能引发一场争论,关于新的学术标准是否应该全国通用或者是否可以作出差别。

  今天从美国进步中心显示的这些发现,华盛顿的一个拥护“思想进步”的智能团,分析了来自教育部国家教育进展评估三年的调查问卷以及每年的国家考试。

  研究发现:

  37%的四年级学生说他们的数学作业是“经常”或“总是”太容易了

  57%的八年级学生说他们的历史作业“经常”或“总是”太容易了

  39%的12年级学生说他们很少写关于他们在课堂上所阅读的东西。

  Ulrich Boser,这个中心参与撰写这份报告的高级研究员表示,该数据与最近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学校生活犹如高压锅一样的形象不符。尽管有压力的孩子肯定多多少少的存在,Boser说但是“大部分地区的美国学生的学校作业都不是很多。” [转自天道留学

-------------------------

School is too easy, students report

Millions of kids simply don’t find school very challenging, a new analysis of federal survey data suggests. The report could spark a debate about whether new academic standards being piloted nationwide might make a difference.

Continue reading


2013年3月13日老中电台-硅谷回音网友分享老中升学迷思

 请大家在下周三3月13日下午4:00 到5:00锁定FM92.3,听硅谷回音网友分享老中升学迷思。

也可以到访老中报的网站 http://newsforchinese.com/。

今天上午硅谷回音三位网友走进老中新闻的总部,接受老中电台的采访。最左边是在读过杜克大学MBA的晓华,左二是老中新闻的何老板,中间是硅谷回音的版主晓瑞。右二是正在De Anza 读书的新移民Tom,右一是节目主持人Jack。

节目分成三段:

1. 老中对升名校的迷思。

2. 老中对小留学生留学的迷思。

3. 硅谷回音网友分享他们对在美国读大学的学生的建议。

 


领导力十要素

 — Have a good work ethic 

— Make a plan

— Look for big things

— Take advice from smart people

— Make your case in 3 minutes or less

— Don’t be afraid to make a decision

— Embrace change

— Don’t cheat

— Have patience

—  Be generous


富裕病毒~—這一代就已面臨的生 命課題

● 其實富裕病毒包 括:

沒能力煮飯:被外食餵食習 慣了˙像家中豢養的動 物沒有尋找新鮮乾淨食物的能 力。

沒有工作價值:太有錢沒有工 作的必要˙太聰明→社會付出的功能 消失。

社會需求消失˙工作需求消失→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這是現代社會的 多數現象。

妳,還在當「孝 子」「孝女」嗎?

這股「富裕 病毒」正席捲全球,從美國、日 本到臺灣……看 完這篇覺得花點自己的辛苦錢享 受人生或投資賠點錢也不一定是 壞事,避免小孩得富裕病。

美國調查: 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 的小孩,2成放棄工作,多數一事無成;他們得到越多,越不滿足,甚至失去奮鬥目標。這 股「富裕病毒」正席捲全球,從 美國、日本到臺灣……

「好好待妳 的小孩,但不要給他們太多財 產。」這是今年一月,美國《商 業週刊》出版的25個最佳觀念專題(The best 25 ideas),報導開始的第 一句話。配合一張皺著眉頭、不 開心的小孩照片,這句話格外引 人好奇:為何要這麼慎重其事的 談這事?

答案在文章 中的一個單字:「富裕病」(affluenza)。先前令人聞之 色變的禽流感(Avian Influenza),讓大家看到富 裕病的英文時,感覺好熟悉。沒錯,富裕病這個名詞是1990年代後期才發源 於美國,由兩個單字「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luenza)合成,指那些由 於父母供給太多,造成孩子過度 沉溺物質,生活缺乏目標等後遺 症。

Continue reading


从美国大选可以教育你的青少年的功课

 

世界瞩目的2012美国总统大选已经有了结果,不管你在政治上你处于那一边,从大选的过程,你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教导孩子如何面对生活,责任,和如何看待努力的结果。

1 赢家和输家共存 – 孩子们越快领悟到这一真理,他们会越幸福。 你不可能总是身处获胜的团队,但你必须做一个‘输方’的强有力支持者。

2 自由与责任共存 – 选举是一种责任。参加每一次选举时,请带上你的孩子。让他们与你一起亲身感受这种自由的权力。

3 强力反对他人的信念和意见只会弱化你的选举影响力 – 有些人喜欢贬低对手,或者诋毁赢家,一定不要做这样的人。要谦逊下来,采取高姿态。

4 尽管最后决定的结果不是你想要的,你仍然可以乐观看未来 – 教育孩子前方总是有路可走的,犯错误总是要有后果的,但是经过总结处理,从中得到学习,取得正确的方向,可以继续前进。

5 责怪别人时没有人能受益 – 应该向孩子解释说明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动作为负责任。不应仅仅责怪其他人。

6 如果你有不同意见,也要支持你的领导,用实际行动加以改变 – 我们身处美国,而且我们在选举我们的领导人,所以他们应该得到尊重,身处憎恨的氛围只能教会孩子憎恨。

Continue reading


情绪智能(四): 输不起的是谁?

       2011年六月,威廉刚结束Kindergarten,暑假闲来无事,就把国际象棋介绍给他。没想到他一下子着了迷,一天到晚都在研究那64个 黑白格子,两个月下来就可以打败他爸爸,于是那年9月开始每周带他到周围的俱乐部下着玩儿。最初的想法是“下棋是锻炼挫折承受力的好途径” ,因为威廉从小爱哭。一开始下,赢了喜形于色,输了马上就掉眼泪,所以我定下规矩:一哭,马上带他回家。因为太爱下棋,所以输了,他就拼命忍住 眼泪,继续下。几星期下来,下完棋后已经在他脸上看不出输赢了。于是我窃喜,以为目的达到了。

        随着棋艺的提高,要找到相当的对手,就得参加正式的计分比赛了。威廉从那年11月开始参赛,几次因为总是和新手归到一组,所以他赢得很轻松,带他去棋赛也是一种享受,皆大欢喜。可等级分越高,威廉的对手就越来越强。很快,我就发觉在棋场外面等他变成了一种折磨:那叫一个揪心,那叫一个如坐针毡。他也输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在正式比赛时输给那些在练习赛总是输给他的孩子。

 

       我和先生开始大声指责,理由是“不是我不高兴你输了,而是你输地这么快:15分钟,别人开局还没开完呢?!不看好就动子儿,完全没发挥自己的水平!!!”连续六个月,他的等级分没有任何进步。常看他下棋的老师也很疑惑,为什么不计分的棋下得这么好,一到正式比赛就失常呢?我甚至开始后悔:当初不参赛时下棋多快乐啊!搀进来输赢,剥夺了下棋的快乐!

  Continue reading


“名校”情结

        M高中连续多年名列美国开放式招生(Open Enrollment)的公立高中前100强,每年500多个毕业生里入名校的比比皆是。可五年前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邀请了位当年考大学时的underdog校友来分享自己后来居上的经验,让家长大开眼界。

         一位是当年物理连续挂科的A,在数理超强的亚裔社区可谓压力山大。但他从小喜欢化学,到高中后更找到自己在这一科上的兴趣。毕业时因为其它科目拉后腿,他只申请到一个加州很普通的 州立大学(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Chico),但学的是他钟爱的化学专业。四年间他如鱼得水,学得得心应手,并在导师的帮助下和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合作课题,本科毕业后顺利拿全额奖学金到 斯坦福化学系攻读博士,讲座时已经在某知名化工公司任高职。

另一位是当年成绩平平的B,据本人讲对上课没有太大兴趣,但酷爱钻研赚钱之道。高中时就开始在本市各小型商处拉赞助,把它们的信息印在学校各社团的简介手册上,一石双鸟。毕业时被刚开张的加大Merced分校录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商科,乐在其中。自己的贸易公司几年内就已经做得风声水起。

最后一位是当年不但成绩优良而且口才发达的C,本来完全可以申请名校,但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自己选择先上了两年本市的社区大学(Ohlone College)。因为学费低廉,所以半工半读,没用父母一分钱。专科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她顺利转学入加大伯克莱分校,现在已经是知名律师。

      对于我们这些应试教育制度下考出来的华裔父母,对考大学多少有些“考状元”情结。每年加州湾区的教育工商会都会吸引上万望子成龙的家长,名校招生办的讲座场场爆满。如果孩子有这个能力,家里又有这个财力,上名校适合自己的专业当然是首选。但这次校友真实的经历让在座的很多父母如释重负:原来美的高等教育真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只要孩子学到热爱的专业,孜孜不倦,不论哪里出来都会有好的职业发挥他们的潜能!

美国的高等教育在全世界引人注目,排行前45的高校里有30所在这里,难怪是最受留学生青睐的国度。它最大的特点是量大:全国有4495所大学(不包括远程教育机构),其中本科2774所。百度上查到中国人口是美国的五倍,但本科大学只有大概742所,其中一本是112所。难怪我们这些在国内长大的父母一想起高考就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象联系起来。

在高中工作时和协助学生申请大学的咨询老师共事,她们最大的感慨就是:为什么华裔家庭的选择面这么窄呢?难道她们眼里只有那有数的名校吗?申请大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孩子的专业兴趣,先挑学校再选专业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Continue reading


青少年的成长烦恼--硅谷回音三周年心理学家panel专题介绍

三位有十几年实际经验的心理学家将以panel discussion的形式做题为:

青少年的成长烦恼

---谈父母如何帮助孩子能够健康学习成长  

 

陈巧文博士:NAMI美國精神疾病聯盟與家庭互助組織義工。

路颖博士: 加州执照心理学家, 长期任职于联合FREMONT校区从事学校心理医生工作。

谢刚博士: 加州执照教育心理学家 , 长期任职于FREMONT联合校区从事学校心理学工作

 

她们已经预备好了为家长分享以下问题:

--孩子不愿意做作业是为什么?怎么激励他们呢?

--孩子沉迷电脑,网络是为什么?怎么办?

--孩子不尊重父母,您犯愁吗?

--孩子喜欢欺凌bullying 其他孩子,或者您的孩子总被其他孩子欺凌,是为什么?该怎么办?

--孩子的智商不低,但为什么不求上进,让您干着急呢?

--孩子在学校谈朋友,您操心着急吗?

--孩子的facebook愿意加您做他们的朋友吗?他们的心扉能给您敞开多少?

--孩子成绩很好,但不懂得如何和人交往?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不少高中生患有 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焦虑症、人际关系敏感或强迫症,如何识别?父母该如何帮助他们?

--美国的学校和社会有很丰富的资源,在哪里?怎么向他们寻求帮助?

Continue reading


第 3 页,共 11 页12345...最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