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培养完美主义者【迪克·戴依】

 

六A的力量--如何成为你孩子眼中的英雄

第三部分 赞赏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关键 

第八章 避免培养完美主义者 (迪克·戴依)


在第七章中,麦道卫谈到了把孩子推到完美主义层面上的危害性。我很想接上这个话题,谈一下我这几年一直关注的一个特殊问题。这个问题叫做完美主义。我作辅导时,我常常会遇到一些孩子和家长,他们认为只有表现良好,才能被人接纳,这就是完美主义的外在表现。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完美主义的典型案例吧!这位女士叫芭芭拉,她常常感到疲倦、消沉,可她的医生查不出任何生理上的问题。当她说出自己平时的日程安排时,我就明白原因究竟在哪里了。

芭芭拉在一家服装饰品店工作不是因为她需要钱,而是因为她喜欢这样的工作。她是 “家长—老师协会”的主办人、教会主日学的忠实成员,在过去的几年里,她还在主日学教学龄前儿童。她在诗班唱诗,每年夏天都在暑期圣经学校帮忙。在我们谈话时,我了解到她为自己的独生女儿詹妮弗感到很骄傲,她成绩优异,是初中排球队的明星队员,而且“在家里根本就不惹一点麻烦”。她还帮芭芭做饭、干家务。 “真不知道如果没有詹妮弗的话,我该怎么办。”芭芭拉叹了口气,说道:“她真是个出色的孩子,我和丈夫都为她感到骄傲。” “再和我谈谈詹妮弗的事儿。”我请她继续往下说。其后的 15分钟,芭芭拉用诸多华丽的辞藻把詹妮弗夸奖了一番。她女儿在初中毕业典礼上致辞,甚至连高中毕业典礼的致辞都准备好了。 

“她可不是个书呆子,”芭芭拉强调道。“她喜欢运动,很有闯劲。她的排球教练说,她到高中后就可以和大学生打对抗赛了。她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稍稍控制一下自己的脾气。她讨厌自己接不到球,如果她们的球队输了,她会受不了的。” 

“为什么她的好胜心这么强呢?”我说出自己心里的问题。 “嗯,她爸爸和我一直强调要她尽其所能,”芭芭拉回答道。“事实上,我自己也很好胜,我丈夫说他很害怕和我玩拼字游戏,因为我总是把他扫荡一空。”“你刚才谈到詹妮弗的脾气,她经常发火吗?”

芭芭拉的脸上现出了阴影,她回答道:“嗯,老实说,詹妮弗的确有点问题。我试图让她慢慢来,但是她还是不停地全速前进。除了学习和运动外,她还参加了三四个俱乐部,也是其中一个俱乐部的主席。现在,她又想多花点时间去作钟点工保姆,好挣些钱买衣服。她有的时候会对我发火,不过也难怪,她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

就芭芭拉的情况,我可以一直往下谈。但她只是我所辅导过的许多类似妇女中的一位。我相信你已经看出问题了。不幸的是,这个问题别人一眼就看出来了,可芭芭拉自己还蒙在鼓里。所有外在的迹象早就显出了她内在的问题。芭芭拉是个完美主义者,她也使自己的女儿成了一个完美主义者。

她们两个都活在自我表现的层面上,在帮助芭芭拉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那么累之前,我要先让她看到她为什么要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然后,我还要接着帮助芭芭拉了解,詹妮弗也在 步其后尘。她在以母亲为榜样“贪多嚼不烂”。很明显,詹妮弗的生活主张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成绩必须要始终名列前茅;必须一直讨父母欢心;排球比赛只能赢,不能输。

对詹妮弗来说,赢就是一切;屈居第二决不能容忍,成绩是 B简直不可思议。詹妮弗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在与世界和自己抗衡。她跟妈妈一起在表现人生的道路上滑了下去。

期望的微妙力量

让一个孩子生活在自我表现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很微妙的途径。父母们最常用的就是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期待。有的时候,父母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全部倾注在下一代的身上例如,在大学球队里踢球;成为备受宠爱的公主;拥有更好的工作或更好的教育。他们经常想通过孩子来达到父母自己渴望的生活,无形中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要按照爸爸妈妈所期望的去表现自己。家里的期望加上学校里来自老师和同伴们的期望,他们的压力就越来越大。

如果你的孩子还小,那现在就停下来,好好想想你们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哪些期望。父母们总是为自己对孩子们的“高标准、严要求”感到骄傲,还是那句老话,“望子成龙”。

激励孩子是一回事,但是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则会让孩子处于恶性循环中,表现欲极强。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那些常常自我表现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成了完美主义者。偶尔,我们会用完美主义作为褒义词,来赞美别人,事实上,完美主义是一具沉重的桎梏,带着它跑完人生会非常累。它会导致心理紊乱,严重甚至自杀。

完美主义的外在标志

完美主义者的心态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他们必须要十全十美,分毫都不能差。这样的态度常常让他们以为,没有什么是自己不能成就的。“不”这个词似乎在他们的字典中不存在。他们通常会贪多嚼不烂。

完美主义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为了远大的理想不堪重负。因为咬下来太多又嚼不了,又想完美地做完,没有错误,没有缺陷,于是,完美主义者低着头看路,看到的尽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他们琢磨自己究竟该怎样穿越障碍,又该怎样全部完成?或许他们根本就不敢去尝试,因为害怕失败。

当完美主义者看到前面所有的障碍后,他们通常会退缩,拖延时间。一个喜欢拖延时间的人常常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一直延迟不做,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件事做得十全十美。很明显,完美主义者耽搁的时间越长,事态就变得越糟。但是最后,他常常会为自己开脱,说“如果我的时间多一点的话,我的工作就会做得很像样。”但真正的原因是对失败和被拒绝的惧怕。

这就导致了完美主义的又一个特点完美主义者发现要完成一项工作很难。他们一直想再接再厉,所以他们永远都不满意。

正如我们从芭芭拉的女儿詹妮弗身上看到的那样,一旦有什么问题出现,完美主义者会很恼怒。他们对人对己都不够有耐心。完美主义者难以理解别人,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不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完美主义者也常常认为自己“应该”做很多事。他们会说“我应该处理好一切。”或是“我不应该说那些。” 

如果完美主义者失败或犯了错误,他们会变得很消沉。失败任何类型的失败都是不能接受的。

完美主义者不停地努力,好让自己“下次做得更好”。这只是鞭策他们进入新一轮的“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的思想中,再给自己设定一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然后在达不到目标的时候再次感到挫败。

我们从芭芭拉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完美主义者会勉强自己在同一时间内完成过多的事情,最后把自己耗尽。他们也可能希望退缩或是放弃一会儿,因为他们害怕失败。

你的孩子惧怕失败吗?

生活在自我表现的层面中会使很多人害怕失败。你希望你的孩子学会在生活中冒一下险,还是学会保险一点更好呢?

让我们来看一些公认的“英雄”。他们都知道什么叫失败: 

* 托马斯·爱迪生在发明电灯前失败了数千次。 
* 贝得·路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运动明星之一,打出了六十个本垒打的记录,这项记录保持了几十年,后来被罗杰·马里斯打破。然而,同年,路斯又刷新了另一项纪录全垒打。 
* 亚伯拉罕·林肯在成为美国总统之前,在政治上和个人生活上失败多次。像爱因斯坦、丘吉尔、本杰明·富兰克林这些名字,也使我们脑海中浮现出英雄的形象。然而,他们每个人都曾经被老板炒过鱿鱼。

所有英雄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甘愿冒险,敢于和别人不同,哪怕在追求自己认为值得且正确的事情上遭受失败,也在所不惜。在努力使自己与众不同这一点上,你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什么榜样呢?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要让孩子自由地走出去,去学习,去寻找,去发现,让自己不同凡响。

允许孩子有失败的空间和要求他们尽量完美这两者根本不能混为一谈。完美主义只会给他们加上双重捆绑。一方面,他们为了保险而不敢冒险,这样他们就不会发现任何新鲜事物;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以一种严谨的、按部就班的形式力求完美。

每个人都在经历一个名叫生命的过程。我们走进这个过程,但我们永远不会到达,因为生命是一次旅程,而不是一个终点。当我们前行时,大多数人都决定要完成一些事情,我们有目标,注重结果。

近年来,目标和目标设定成了一个大产业。全国各地的大小企业都在举办讲座和培训,以帮助他们的员工设定并到达目标。

你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在你的榜样、引导和期待下,你的孩子树立了什么样的目标?

树立目标以及看到结果都很重要,但是,如果达到目标和结果是以不能享受其过程为代价,

那么我们就与生活失之交臂。我们应该对生命的过程充满热情,并学会把这种热情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而不是对孩子极端的期望。

教导孩子与他人双赢,而不是对抗竞争

在向孩子传递你对他们的赞赏时,会涉及竞争领域。儿童心理发展专家埃利克森(E.Erik son)认为,有一个人生舞台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要经历的,那就是离开家,开始学习生涯。当他进 入幼儿园或是一年级时,就迈入了学龄儿童发展阶段,叫做“勤奋期”。他第一次被融入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在社会中,他所做的一切变得非常重要。这时候,父母要成为鼓励者和肯定者,赞赏孩子的行为,但他们的赞赏一定要基于对孩子本身的接纳。

当孩子进入勤奋阶段时,最好要教导他,他是在和他人共同做事,共同竞争,目标是双赢,而不是与人对抗竞争。然而,典型的教育体制则教导孩子怎样与人对抗。有那么多人得 A,那么多人得 B,那么多人得 C,那么多人得 D,还有那么多人不及格。在运动上,孩子也早早地学会了赢是最重要的。毫不夸张地说,对孩子来说,他们最典型的学校经历就是彼此对抗竞争的生活方式。

彼此对抗面临的问题是,他们总是处在“赢输”的局面里。不论何时,只要你开始玩输赢游戏,最后你会以输家告终。你根本没有可能赢。这就是说,从某种角度看,在竞争界,每个人都是你的敌人。

然而另一方面,与人双赢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你的对手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的同盟军。他可以帮助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谁第一个跨过终点线并不重要。彼此竞赛使自己最大限度发挥出潜能,才是最重要的。

我意识到,“与人双赢”的哲学听起来很天真,在一个人吃人的“现实世界”里,人们会嘲笑这个观念,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人实现了双赢。

为什么《烈火战车》(《 Chariots of Fire》)是赢家

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烈火战车》讲述了两个很有天分的赛跑运动员:哈罗德·亚伯拉罕,一个立陶宛犹太人的儿子;以及埃里克·利德(Eric Liddle),他的家人火热地参与教会的传福音工作。这部电影描写了“对抗竞争”和“双赢”之间的强烈对比。他们都获得了殊荣,代表英国参加 1924年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是他们的心态迥然不同。

哈罗德·亚伯拉罕在剑桥读书时,受到同学反犹太情绪的影响,为了证明自己,他和身边的每个人进行对抗。他养成了一种“赢就是一切”的人生态度,他使足了劲,雇用自己的私人田径教练,为奥林匹克运动会作封闭训练。

哈罗德曾宣布过自己的人生哲学:“我在对抗全世界”,他说:“我赛跑的目的不是让别人打败我,如果我赢不了,我就不会跑。我跑步是因为我要赢。”

与此同时,埃里克·利德也在预备参加比赛,他面对的是姐姐对自己的失望。他的姐姐詹妮担心弟弟参加赛跑会使他的心远离上帝,而不愿意侍奉上帝。埃里克解释说,他的目的是要作全职宣教土,但是首先他必须要完成在巴黎的比赛不是为自己的荣耀,而是为了上帝的荣耀。 

“上帝使我跑得快,”他告诉詹妮。“当我赛跑时,我能感受到上帝的快乐。赢得比赛是为要荣耀他。”

哈罗德在 100米短跑中赢得金牌,而埃里克却拒绝参加这场比赛,因为他的预选赛被定在星期天。对于埃里克来说,这意味着违背了他的信仰,他认为礼拜日应被尊为圣日。他的一个同伴放弃了 400米跑的项目,让埃里克替他跑。埃里克赢得了 400米的金牌。

然而,比赛结束后,哈罗德却并不为自己的成就感到快乐。他在比赛前说了一句话,让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他不能品尝自己的胜利。他曾经说:“我永远在追寻中,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么。”比赛前,在更衣室里,他自己承认,“我已经尝到了失败的恐惧。但现在我更恐惧,不敢去赢。”

与此同时,埃里克·利德却在享受自己的胜利。由于埃里克坚定的信仰,要尊安息日为圣日,他放弃了 100米短跑,当一个队友问他对此有何感受时,他回答道:“我感到很遗憾,但一点也不后悔。” 

埃里克来到中国,作了长期宣教士。他常常在路上跑步或是骑自行车,一次几公里,只是为了寻求其中的快乐。20世纪 40年代,日军侵华,他被日本兵抓进监狱,在二战结束前,死于集中营。

在一生中,埃里克·利德与人坚持双赢的策略,而不是与人对抗。当他赢得奥运会的胜利光环时,有人这样说:“他是奉上帝的名义而跑,全世界都站在他的身后赞叹。”这句话可以拿来作为他的墓志铭。

当父母亲向孩子表示:最重要的是尽力而为,这就可以使孩子们从“赢输”的心态中解脱出来。他们要帮助孩子们了解,与人双赢和对抗竞争之间确实存在微妙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要去欣赏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只注重他们输 /赢记录的原因。当你的孩子意识到,他们本身远比计分板上的记录和成绩单更重要时,他们就能放松、感到安全,自由地以自己的最佳状态出现,知道他们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这丝毫不会影响到你对他们的接纳程度。

我们的排球“冠军”一场比赛都没赢

去年,朱利安中学(最多时有 2000名学生)首次参加了和其他学校一起举行的排球联赛。他们的起步让人有点担心,名不见经传的教练、拼拼凑凑的比赛计划,只有一场比赛是在主场,其他几场都在路上颠簸,另外一些球队则来自比较大的学校,球员也更有经验。

我们两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儿子,乔纳森和蒂米参加了比赛。我和妻子以及其他一些家长们场场不落地观看球赛。我们的呼声随着他们的战况此起彼伏,当我们的 1A级孩子面对更强的 3A级的对手时,我们为他们大声呐喊助威。

赛季结束的时候,他们一场比赛也没赢。虽然他们赢了其中的几局,但一场比赛是五局三胜,他们一直也没有能够成功。

但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我们冲着乔纳森和蒂米欢呼,仿佛他们是世界级的选手一样,因为在我们心里,他们就是。他们的得分并不重要。他们已经尽力了。他们从未抱怨过,或是说别人的坏话,也从来没有因为感到羞耻而垂头丧气。我们一路向他们欢呼,俨然他们就是冠军,从孩子们小时候起,我们一起都这么做。

他们获得的每张证书,每份奖品,每一个肯定都挂在他们卧室外面走廊的墙上。无论是什么样的奖励好公民、艺术奖项、运动会上得的一枚勋章每样都挂在墙上,以肯定乔纳森和蒂米的价值。我们一直在肯定他们的行为,同时注意并肯定他们本身。走廊的那面墙成了爸爸、妈妈的宣言:“我们为你们和你们的行为感到骄傲。”

蒂米和乔纳森是我们的“第二家庭”,他们比我们前四个孩子晚 15年出生。但我们对前四个孩子同样给予肯定。蒂克、大卫和杰夫在中学和大学都是出色的长跑运动员,我的办公室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运动奖品陈列室,因为我书架最高的一格摆满了奖品。人们走入我的办公室,就能看出我为孩子们的成就感到骄傲。但是,有些来访者可能不知道,我对孩子们的本身更骄傲。孩子们没必要表现自我,用成功和表现来得到我的接纳。我还要提到,我的唯一的女儿,凯米,她本身就是一个奖励。她是爸爸唯一的“小公主”,尽管她现在已经出落成一个成熟又美丽的“才德的女子”,三个孩子的母亲。

我也努力让他们明白手足间的竞争和嫉妒之间的差别。手足间的竞争很正常。我认为这是彼此双赢的基础,但手足间的嫉妒则导致彼此对抗。一个孩子要压制另一个孩子,好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光彩。孩子之间可能会玩起“我很不错,可你就不行”的游戏,这是最糟糕的竞争。

当我们收养蒂米时,杰夫比乔纳森大 16岁,所以我们有一个顾虑就是乔纳森会怎么看待这件事。乔纳森在许多方面俨然是一个独生子,因为他的哥哥、姐姐已经成人,都离开了家。他是 “小王子”,我们担心,他会嫉妒“侵犯他领地”的人。但是这样的迹象一点也没有出现。

是的,在乔纳森和蒂米之间存在着手足间的竞赛,但不是嫉妒。夏洛蒂和我坚信,这是鉴于他们有很好的榜样,就是他们的哥哥大卫和杰夫。我不知道,还会有哪两个人,会像他们那样相互接纳、相互鼓励。虽然他们参加同一个运动项目,但他们是“与人双赢”的最优秀的榜样,而不是“彼此对抗竞争”。

乔纳森和蒂米还有一个 “传奇”榜样,就是他们的哥哥,蒂克。他在非洲的一个受饥荒最严重的国家马里负责赈灾项目。

在上帝赐给孩子的天赋上面,我常常要求孩子要努力做到卓越,但绝不是完美。当你追求卓越时,就是尽你所能成为最好 你可能也会“失败”,但仍然是一个赢家。

他打破了世界纪录,却是第二名

几年前,一名优秀的美国中长跑选手史提夫·斯考特(Steve Scott)参加了在圣地亚哥举办的大型国际邀请赛。当晚史提夫在室内一英里赛跑中打破了世界纪录,可他是第二名,因为埃明·可兰(Emin Coghlan)跑得更快。随后,记者采访了史提夫,问了他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你跑得这么好,却是第二名,你的感受如何?”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史提夫的回答。我记得他是这么说的:“我完成了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但是埃明有更高的目标,他也完成了。不过,我还是完成了自己的目标,我感到很满意。”

史提夫并不愿意输给埃明,他仍然很满意,因为他知道,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是的,他本想成为第一名,并且打破世界纪录,但是,他没有必要为自己的结果向任何人道歉,因为他已经尽力了。

史提夫的态度是我们的榜样,让我们与人“双赢”而不是“对抗竞争”。无论何时,只要有可能,就要卸下重担,让你的孩子知道,他没有必要对抗他人。教导你的孩子怀着双赢的态度,与人合作,并且充满同情心。我认为,生命里最大的成就是建立品格,品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他人富有同情心。无论这个人成就有多大,多辉煌,但如果他对别人没有同情心,那么他的生命就注定是一个失败。记住:

当你的目标是要到达巅峰时,你就不可能有同情心

除此之外,我想让孩子明白,他们对自己也要充满同情心。完美主义者对自己没有怜悯。他驱使自己走向越来越高的目标,从来不对自己所做的感到满意,因为他认为这一切都不够好,完美主义者不能接纳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赞赏孩子必须要在接纳的基础上。只有当孩子感到被接纳,他才能够自主,信任他人,自由地作出自己的决定,自由地按照赞赏的本相接纳它赞赏本来就是你对孩子的爱和肯定的外在表现,而不是“足够好”以后的报酬。

蒂米终于感到被接纳

在蒂米 5岁时,我们从韩国的一家孤儿院里收养了他。蒂米来到我们家,成了家庭的一员后,他立刻开始“表现自己”。他做得尽善尽美,顺从到极点,即使蒂米不会说英语,我们也不会说韩语,但我们能看出,他想要讨我们喜欢要表现得乖一点。

一开始,我把他的行为解释为:他这是出于自己的文化,特别是东方的传统要求顺服长辈。 

但是几周后,蒂米的真正动机就很明显了。在朱利安中心召开了一次国际学生大会,当时我担任主席,我得知有一个韩国女孩儿要来参加大会。

多好的机会,我想。终于找到一个人,蒂米可以和她聊聊天了。他来了四个星期,却一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别人交谈。

我把蒂米带到会议中心,找到了那个韩国女孩。她是一个很可爱、很友好的孩子,笑容满面,但是当她用韩语和蒂米说了些什么的时候,蒂米就转过身,抓住我的腿,紧紧地偎依着我,开始颤抖。我抱起他,他抓着我的胡子,一遍一遍地叫着:“爸爸,爸爸,爸爸……”

我向那位韩国女孩道歉,告诉她,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而且这肯定不是她的错。后来,我弄明白了。当我带蒂米去见韩国女孩儿时,两个孩子开始用韩语交谈,5岁的蒂米本能地感到:他们要把我送回去,我要回韩国了!

不久,夏洛蒂、蒂米和我一起去旧金山市度周末。我们去了渔人码头,蒂米玩得开心极了。之后我们觉得坐缆车去唐人街肯定会很有意思。还有,我想蒂米一定喜欢吃东方食物,也愿意去一个让他想起韩国的地方。

我又一次错了。当我们进入唐人街时,蒂米开始保持沉默。我们走了两家商店,买了点东西,然后在一家餐馆吃饭,整个过程,蒂米一言不发。最后,我们离开唐人街,坐上缆车,直到渔人码头。突然,奇迹般地蒂米高兴起来,而且一直都很快乐。

后来夏洛蒂和我谈起这件事,我们认为,这并不只是对“他们要把我送回韩国”的惧怕,而是提醒他,让他想起过去的伤痕。还有,就是渴望得到我们的认同,讨我们喜欢。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周,然后,我们称作“转折点”的一天终于到来了。

在我们吃早饭时,我叫蒂米做了些什么,我有点想不起来到底是什么事了。可能是类似“蒂米,赶紧吃完早饭,你得去上学了”这种不关痛痒的话。

但是,蒂米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跳起来顺服我,他犹豫了。在他的脸上没有公开的反抗,但他的表情在说,“我得想想”。

我看了一眼夏洛蒂,看她是否注意到蒂米的异常反应。她的眼神告诉我,她注意到了。蒂米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可以做自己的决定了。通过这个小小的“违抗”行为,蒂米让我们知道,现在他在我们家已经感到很安全了。在我们要他做一些事情时,他可以顺服我们,不是因为他由于惧怕而做机器人式的回应,而是因为他知道我们爱他,他自己能够决定顺服与否。

从那以后,蒂米就完全认同了我们的家庭。事实上,他教会了我很重要的一课,让我知道身份到底是什么。5年级学习美国革命时,蒂米举起手,告诉老师,他的曾曾曾祖父签署了独立宣言。他讲这件事时,大部分人都私下窃笑,因为他们不相信一个东方人会签署什么独立宣言。然而,蒂米掌握了一个真理,借着他被收养,他已经认定自己是戴依家族的一员,无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他永远都是这个家族的后代。

永远以人为本

在接纳并赞赏你的孩子上,引发了一个我称之为首要和次要的问题。人的本身永远是根本,他的表现永远是次要的。首先,你要面对孩子的存在接纳孩子,让他们有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其次,你要面对孩子的行为赞赏孩子,使他们感到自身的重要性。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赞赏,就说明你接纳了孩子本人。

如今,蒂米已经 16岁了,你可能在猜想他现在是什么样子。他并不完美。他有自己的毛病, 有的时候,他需要管教,正如任何普通的青少年一样,但是有意思的是,他是我们家里最爱帮忙干活的人。他喜欢做饭、洗盘子。他帮忙是因为他想帮忙,不是因为他不得不帮。这让我的心里感到很温暖,因为我知道,蒂米不是在表现自我,让自己被接纳。他很清楚他已经被接纳了,正由于这样的接纳,他才可以自由地表现,知道他可以有失败的空间,也明白我们赞赏他,并不是出于他的行为,乃是出于他本身。

问题默想、讨论及应用: 

孩提时代,你的父母对你有什么期望?你对你的孩子有什么期待? 

完美主义对你或你的孩子来说是个问题吗?复习第 90页的“完美主义的外在表现”。你是否在你的生活中或是你孩子的生活中注意到这些问题?例如,你常常让自己“应该”做许多事吗?如果你的家人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就应该当面指出,并相互鼓励以改变这种状况。 

和你的配偶谈谈,并且诚实地问自己,“我们的言行是否把孩子推到了表现的层面上?”也就是说,你的孩子是否感到,只有表现好,才能获得你的接纳?还是你的孩子毫不怀疑你对他的接纳,无论他的表现如何?如果你不能确定,就应该和孩子谈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 

你的孩子有失败的空间吗?如果他们诚实地回答这个问题,他们的答案会是什么? 

为什么“双赢”要比“对抗竞争”好?迪克所提出的竞争方法实用吗?你怎样帮助你的孩子学会协同竞争,让他们尽其所能成为最好的? 

下面哪种回答是你家的情况的写照?对我们来说,赢就是: 

A.全部 

B.不重要 

C.有价值的目标 

本章主张“当你的目标是要达到巅峰时,你就不可能有同情心。”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和你的配偶谈一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Share the joy
  •  
  •  
  •  
  •  
  •  
  •  
  •  
  •  
  •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未分类. Bookmark the permalink.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