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讀者嘗一口

有一句話,你從老師那裡聽過,你從顧問那裡聽過,你也在所有有關大學申請文章的書籍,網站以及博客中讀過。表現,而非陳述。可這句話究竟深意何在?還有,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顧問在看完學生的初稿後,通常會有對話如下:
顧問:「你要表現出你對物理的熱愛。」
學生:「我有。就這裡,你看‘我喜歡物理。」
顧問:「那是陳述,不是表現。」
學生:「區別在哪裡?」

學生的疑問其實可以理解。畢竟,你沒法在文章裡放入圖片或是圖表,你也不能敲開學校大門然後手腳並用來表演。對於文章,我們能借力的不過是文字,文字,文字。那麼,究竟該如何利用文字做到“表現”而不僅是“陳述”呢?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和朋友去餐廳,上菜的時候懊悔自己沒有點對方所點的食物。看起來聞起來都似乎比你自己點的東西好太多,萬分想要嘗嘗看味道如 何。終於,你問對方,“味道如何?”她有兩種回應的方式:“嗯, 比較濃,不過不會太重,醬汁是辣口,不過沒有太辣,後味還有絲甜……”,;或者,她也能簡單讓你嘗一下。前一種方式會讓你對味道有一個模糊的概念,而後一 種可以讓你親自去感受。這就是你希望申請文書可以達到的效果。要讓讀你文章的人不僅能聽到你的故事,他還能親自去感受。

看看以下這兩個句子:

1) 糟糕的歷史考試成績令我很傷心。
2) 看到歷史試卷上那個大大的紅色的F,我在房間裡哭了一整晚。

兩 句句子描述的都是人物的傷心,且都說明了原因。但哪一句會讓你同情她多一些?哪一句會讓你說出“我很瞭解她的感受”?應該是第二句。更真摯,更詳細,也更 具體。我們可以想像她躺在床上將臉埋在被子裡;我們可以聽見她的哭聲;我們仿若看見那個劃在考卷右上角大大的難看的F。第一句提供給我們的只是資訊,第二 句卻給了我們可以感知的具體內容。

「但是我不是一個優秀的作者。」

很多學生都會這麼說。但事實上你不需要成為威廉福克納才能寫一篇好的申請文章。“表現”取代“陳述”並不需要超凡的創造力。你只需要利用一些可以闡述你的觀點的現實生活經歷和事例即可。下面對比幾個例子:

“表現”欄下的句子並沒有特別才華橫溢,也沒有詩情畫意,但讀者有可看可聽可聞可感可嘗的細節得以體會。下面再看一些更貼近申請主題的句子:

「可這是申請大學用的文章。不是本就該平白而正式嗎?」

試想一下你是以閱讀大學申請文章為生的人。你已經艱難地看完了50篇了,可桌子上還擂著厚厚一大摞。你拿起接下來兩份,瞥了眼各自的開篇句:

1. I discovered at a very young age that I had a burning passion to learn more about engineering, especially in regards to the field of technology. 我很小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對工程學有如火的熱情,尤其在技術領域。
2. When I was six years old, I took apart my mom’s cell phone to see how it worked. 六歲那年,我拆了媽媽的手機想看看它到底是如何運作的。

哪一篇你想繼續讀下去?是已經讓人昏昏欲睡的第一篇?還是聽起來頗有意思的第二篇?大學招生官也是人(是的,常春藤也不例外)。和你一樣,他們也不喜歡讀無聊的東西;他們也喜歡看到能打動或是娛樂他們的文章。

當然,語法運用依舊要準確,邏輯性和連貫性也是必要條件。但你的文章亦需要引人入勝,而實現這個目標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表現”代替“陳述”。回到 我們前文餐館的類比,假設你是個美食評論家,你的評論只能參考菜單上的描述。可行嗎?未曾品嘗過,你如何能夠全面地評價一種食物?當然,學校的招生官們若 不能自己去品嘗,也無法充分欣賞你的故事。所以,給他們足夠的材料去咀嚼吧,讓他們盡情享受你文章中的風味。

Share the joy
  •  
  •  
  •  
  •  
  •  
  •  
  •  
  •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