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情结

        M高中连续多年名列美国开放式招生(Open Enrollment)的公立高中前100强,每年500多个毕业生里入名校的比比皆是。可五年前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邀请了位当年考大学时的underdog校友来分享自己后来居上的经验,让家长大开眼界。

         一位是当年物理连续挂科的A,在数理超强的亚裔社区可谓压力山大。但他从小喜欢化学,到高中后更找到自己在这一科上的兴趣。毕业时因为其它科目拉后腿,他只申请到一个加州很普通的 州立大学(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Chico),但学的是他钟爱的化学专业。四年间他如鱼得水,学得得心应手,并在导师的帮助下和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合作课题,本科毕业后顺利拿全额奖学金到 斯坦福化学系攻读博士,讲座时已经在某知名化工公司任高职。

另一位是当年成绩平平的B,据本人讲对上课没有太大兴趣,但酷爱钻研赚钱之道。高中时就开始在本市各小型商处拉赞助,把它们的信息印在学校各社团的简介手册上,一石双鸟。毕业时被刚开张的加大Merced分校录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商科,乐在其中。自己的贸易公司几年内就已经做得风声水起。

最后一位是当年不但成绩优良而且口才发达的C,本来完全可以申请名校,但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自己选择先上了两年本市的社区大学(Ohlone College)。因为学费低廉,所以半工半读,没用父母一分钱。专科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她顺利转学入加大伯克莱分校,现在已经是知名律师。

      对于我们这些应试教育制度下考出来的华裔父母,对考大学多少有些“考状元”情结。每年加州湾区的教育工商会都会吸引上万望子成龙的家长,名校招生办的讲座场场爆满。如果孩子有这个能力,家里又有这个财力,上名校适合自己的专业当然是首选。但这次校友真实的经历让在座的很多父母如释重负:原来美的高等教育真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只要孩子学到热爱的专业,孜孜不倦,不论哪里出来都会有好的职业发挥他们的潜能!

美国的高等教育在全世界引人注目,排行前45的高校里有30所在这里,难怪是最受留学生青睐的国度。它最大的特点是量大:全国有4495所大学(不包括远程教育机构),其中本科2774所。百度上查到中国人口是美国的五倍,但本科大学只有大概742所,其中一本是112所。难怪我们这些在国内长大的父母一想起高考就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象联系起来。

在高中工作时和协助学生申请大学的咨询老师共事,她们最大的感慨就是:为什么华裔家庭的选择面这么窄呢?难道她们眼里只有那有数的名校吗?申请大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孩子的专业兴趣,先挑学校再选专业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华裔家长把考入名校作为目标来指导孩子的学习远远在高中以前就开始了。去年我工作的初中教师座谈,纷纷指出周边社区的亚裔父母对“成功”的定义狭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此校长专门委托我用中英文分别做了两场讲座,“挑战成功:怎样培养快乐上进的下一代?”讲座前我抽样调查了近100名七/八年级的学生,问他们自己对“成功”的定义及他们了解的父母对“成功”的定义。孩子们踊跃参加,回答得真实有趣又让人心酸。过半的学生说自己的父母不顾他们的感受,把“成功”局限在“全A的成绩”“考上名校”“将来从医”(或嫁给医生)或类似“工程师”等好的职业。一位学生在这些回答后加了一个大大的“Good luck!!!”,让人忍俊不禁之余又不得不深思。另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报告他们的父母从小鼓励他们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将来人近所能,快乐健康,对社会对家庭有用就是成功。

讲座结束后家长意犹未尽,热烈讨论自己的看法。他们都承认“名校”也许能在人找工作时助一臂之力,但走上工作岗位后再想进步可全评工作能力。不少家长惭愧地承认,他们毕业于加大伯克莱之类的顶尖学校,但他们工作能力超强的顶头上司却常常来自周边名不见经传的加州州立大学东湾或圣荷西分校。哪怕看到这些现实,还是难解这个“名校”情结。

邻市斯坦福大学招生办的负责人曾明白地告诉M高中的家长,每年平均有四万以上高中毕业生申请斯坦福,其中大概三万五千完全符合招生要求,但最终学校只能从中录取一千六百。其它名校也大抵如此。除非斯坦福有独一无二吸引你的专业,为什么不用自己优秀的背景去申请机率更大的学校呢?

其实在美国,只要孩子想继续学习,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大可不必紧张。拿加州为例,公立高等教育分三级:加州州立大学(Cal State) 1857年建立,迄今23所,学生40万;加州大学(UC)1868年建立,迄今10所,学生23万;最强大的是1967年才建立的社区大学制度,45年间拥有112所,学生达到二百四十万。这些学校各有特点。比如社区大学学费低廉,一个学分不到50美金(本州居民)而且在读高中生可以就近免费修课。它们选修课比州大和加大多,所以适合经济紧张或者还没完全定下来学习方向的毕业生,可以有多一点时间选择。州立大学虽然没有加大的牌子响,但却拥有许多加大没有的实用专业,而且大多课堂上学生数量只是加大的四分之一,可以和老师有更多交流,再加上学费还不到加大的一半。如果孩子喜欢学术,那加大就有很多优势。

如果我们可以放松放心地做父母,真正以孩子为本,就会发现申请大学时世界很大,压力很小。只要孩子求知欲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他们到哪里都会打 开自己的一片天地。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一般,那就更没必要非要去挤一年学杂费加住宿费达六万的常春藤大学。在那里上一年的费用可以在州立大学(本州居民) 上四年,节省点儿的话可能硕士的学费也出来了。

就象上小学前教孩子识字不如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上个名气大的高校也不如帮孩子找到最吸引他们的专业。要求门门全A不 如有一门精进并热爱。大学不是教育的终点线,而是新的起点。育儿的成果,是孩子离开父母后的表现来判断;教育的成败,也是由离开学校后的成绩来决定。路遥 知马力,我们的孩子,不一定在升学时赢在起跑线上,但一定不要在毕业后输在终点线上。愿我们的家长在孩子走向成人的过程中永远硕果满满!

———————————————————————————

哈哈,湾区的这几所高中,不仅父母有“名校情结”,孩子们的“名校情结”不必父母的差呢。最近就听到一个在一所私立小学读书的五年级学生对我说他的学校是湾区最好的,他以后要去斯坦福。孩子和父母都在默默地为这个”名校情结“竞争着呢。
不过如果能直接上4年制的大学,还是不要去社区大学读的好。后来转学到UCLA和伯克利大学的学生普遍都读书很吃力,很不容易。

— echollege

Share the joy
  •  
  •  
  •  
  •  
  •  
  •  
  •  
  •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