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 – 上学这件事(二十八)

 我不能确定,这篇文章写出来,是否会被“河蟹”掉。因为,这一章节,我要写到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分子。他的名字叫刘////雁。以下简称LBY。



  也许,当今中国大学生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那个抑郁春天之后,LBY作为一名有良知的记者、作家和持不同政见者,公然站出来支持学生的。。。,反对武//力////压//,他的名字就被列上了褐//色//名//单,并从此在大陆迅速消失匿迹。从此以后,刘踏上了流亡海外的不归路,惆怅孤独,一直到2005125日在美国抱病离逝,终年八十岁。



 在中国的互连网上,我几乎查不到有关刘的主要信息资料,想必他的名字仍然具有影响力,还处于屏//状态。我只在海外一篇悼念他的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简短的话:“他,是中国新闻界、知识界的良心。是一个有主见、有立场、有人民性的伟大记者和作家。在中国当代新闻研究历史上,无论是谁,都无法绕过这样的一个人物!”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出现过刘//宾//雁、方//励//之、温//元//凯、苏//晓//康。。。这样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堪称为时代精英。很荣幸,我亲眼见识过其中的几位。LBY就是其中之一。



43,小礼堂的大报告



  1985年的45日,是一个星期五,也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这一天阴,有雨。



  晚上630分,南京大学礼堂内人山人海。大家奔涌而至,座无虚席,就连过道里也站得满满的学生。到了最后人满为患,许多人干脆跳上主席台在空地上席地而坐,只有话筒那一小块地方留有一个圆形空地。



  那个年代,作为全国著名学府,南大属于思潮前卫的大学,邀请社会各界精英名流来学校演讲授课,是常有的事情。即便这样,今天的演讲会场还是气氛热烈。因为今天要来演讲做报告的,是当时的改革开放派、精英人物代表之一:刘//宾//雁先生。



  当LBY穿着灰色西装从礼堂侧门走进来的时候,全场师生起立鼓掌,掌声震天雷动。刘个子很高,温文尔雅,步履稳健。他微笑地和大家招手致谢。那天,许多同学都带了书本笔记,准备记录下刘的演讲内容,但是因为他口才太好,演讲实在太精彩,我们听得入神,手也忘了做笔记。他的演讲只能当场吸收。



  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用犀利的笔触,冲破阻力,真实揭露了当时的许多社会怪现象和贪腐问题。他那两篇报告文学《人妖之间》和《第二种忠诚》,影响如此之大,让他得到了“中国良心”的称号。



  只记得,他的演讲一次又一次被掌声打断,而他风趣幽默的谈吐,博得所有师生的开怀大笑。刘说,他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批上//访的人,手头有几十件要亟待解决的案子:“我只不过是一个拿笔杆头的记者而已,现在却好像成了一个无冕的包青天,这是社会的错位和悲哀。我们的司法部门都到哪里去了?”

 

  刘思想开明,襟怀坦白,风度翩翩。他还系统地分析了中国青年和国外青年的不同之处。我的笔记上略有记录,那就是:1,思想保守;2,一盘散沙;3,安于现状,不思挑战。

 

  演讲结束后,是Q – A 时间。大家纷纷写好纸条递交给他。他解答得简短有趣。记得有一张纸条上问:“学校明文规定在校期间不准谈恋爱。可是我在学校已经有了意中人,你说该怎么办?”

 

  刘拿着纸条问是谁写的?然后说:“这还不简单,学校不让谈就别谈,毕了业马上就去领结婚证。两全其美。”

 

  演讲会结束后,大学生们蜂拥而上把刘团团围住,索要他的签名。记得刘说,最遗憾的是没有上过大学。

 

老照片 – 刘在演讲完毕,与大学生亲切交谈

 

 

资料:

刘宾雁的一生,可谓是中国当代历史的时代缩影,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坎坷曲折,历经磨难。



刘宾雁192527日出生于中国长春1943年起就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至1950年从事青年组织工作。1951年至1957年在北京《中国青年报》担任记者,发表文学作品,成为中国作协会员



19564月,刘宾雁在當月《人民文學》雜誌上发表小说《在桥梁工地上》,批判了官僚主义体制和压制新闻自由的审查制度,引起全国关注。



1957513日,他又发表文章《上海在沉思中》,批评上海市委压//制言//论//自//由,影响广泛。被毛指责为企图制造混乱,被打成右派。



1979年获得平反。



八十年代初,他先后写了两部报告文学《人妖之间》和《第二种忠诚》,揭露政府的贪污腐败和社会问题,在民间引起更大反响,使他得到了中国的良心的称号。



八十年代末,他因为支持学生的。。。,反对。。。,被开除XX,最后被迫流亡在国外,一直到2005年12月得直肠癌病逝。终年八十岁。在其家属的强烈要求下,现在他的骨灰安葬在中国。

 

 

Share the joy
  •  
  •  
  •  
  •  
  •  
  •  
  •  
  •  
  •  

4 Responses to 南京记忆 – 上学这件事(二十八)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