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读书

 我出生的年代,是一个没有书的年代。

 

   在我的记忆里,最早看见家里的第一本书,大概是《毛泽东选集》和红色语录之类,被整齐地摆放在一进门的小柜子上面,书的上面是一个镜框,里面是我们伟大的领袖,穿着绿军装,金光闪闪的,他的目光是那么的慈祥,充满希望地注视着远方。。。父母不让我们碰那些书。

 

   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破烂不堪的《安徒生童话选》,那个时候年龄尚小,根本不识字。现在想来,那本书不属于我们家,怎么会在我的家里出现,不得而知。书 很旧,卷吧得皱皱的,中间被撕掉了好多页,后半部分也残缺不全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喜欢那本书。我记得,我总是一个人坐在一个小方凳上,前前后后 地翻阅着这本书,沉醉其中。

 

   我那时还不识字吧,我这样地爱不释手地“读”这本书,我想我是被书中惟妙惟肖的插图深深地吸引了。书中的插图好像是用碳素笔描绘上去的,人物和背景都栩栩 如生,有美丽的女孩,还有戴着尖帽子的巫婆,有又尖又高的教堂,还有掩映在茂密丛林中的蜿蜒小路。那些个奇妙的画面,让我对童话世界充满幻想。在那些图画里,我认识了《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而我的父母亲,从来都没有给我讲过故事,他们白天要战天斗地开荒挖渠,晚上要武装思想学习毛选。

 

   我三岁的时候,就常常被父母锁在家里照看刚刚出生的小弟弟,记得小弟弟一哭,我也就跟着哭,陪伴我的是那忽明忽暗的灯泡,把我自个的影子放大地照在墙上,影影绰绰的很是吓人。等父母匆匆赶回来,我和弟弟都哭着横在床上睡着了。

 

   童年里正式接触小说,大概是八九岁吧。那时我们住在第一小学的家属区里,邻居和老师的妈妈已经七十高龄了,说话喜欢用古语,总爱抽一口大烟,然后躺在床上 读才子佳人的小说,什么《聊斋》,《西厢记》等等古书,摆了一抽屉,其中就有张恨水的《啼笑姻缘》和《金粉世家》,还都是竖式排版的。

 

   那个时候,我们小孩子串门都是长驱直入,不用敲门的,只要有人在家,每家的门白天都是打开着的。每次进了和老师家,我就直奔和奶奶的屋子,坐在她的床边翻 看她的小说。我看不懂里面的故事,但是和奶奶会说给我听,听故事比看书更有吸引力,有鬼更是让我兴奋不已。我喜欢翻看那些书,也是因为里面细腻的工笔画插 图,才子总是那么的俊,拿着一本书,小姐都是那么的美,掩着一把扇。

 

   父母亲都是第一小学的老师,我爸爸还是语文组的组长,我下了课总是跑到他的办公室拿家里的钥匙,所以学校的老师和我也都很熟。以前没有上学的时候,我叫他 们叔叔阿姨,上了学以后才开始改口叫老师。有的时候爸爸正好有课,我就在他的办公桌边上呆着等他。忘记哪个老师曾经是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了,她看见我无 聊,就把我领到学校的图书馆去,让我在那里面等爸爸。

 

   一个小学的图书馆是很小的,里面也没有什么书,都是伟人著作,但是我总是能够找到我要的东西。在那个安安静静的小图书馆里,我读了很多的画书,有《西游记》,《三国志》,《铁道游击队》,还有一本《外国民歌选》,我不会曲子,但是我非常喜欢里面的歌词,不知道是谁翻译的,文字非常优美,和我听过的革命歌曲一点都不一样, 充满了一种很浪漫的情怀,有时还有忧伤。我那个时候不懂诗歌,也不懂忧伤,但对那些歌词很有感悟。我用铅笔一个字一个字抄下来,记在我的作业本上,常常拿 出来背诵,内心充满了喜悦,背出声音的时候,自己都感觉天空那么的明媚,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

 

   记得有一次写作文,我用了一句外国歌词做结尾,估计有些词不达意,附庸风雅,结果让老师划了一个大问号,问我是从哪里抄来的,我很害怕,以为不可以引用别 人的话,就说是自己想的,老师很严厉地深深地看了我一眼,我为自己的撒谎红了脸。现在想来,小孩子撒谎大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只不过不揭穿罢了。我那个年 纪,怎么可能写出那么优美的诗句?我只是想让我的枯燥的作文有一点新意罢了,结果还让老师严厉的目光给阻挡了回来。

 

   小学生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快乐和欢笑中度过。第一次写诗,是写的批判翻修复辟的,好像是“我们红小兵都有一支枪 / 谁要想复辟 / 我们不答应 /。。。”,还有“老师和同学 / 我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 你传授给我们的知识 / 是让我们有一颗火红的心 / 。。。” 哈哈,忘记了。

 

   不过,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写的一篇作文“我的父亲”,被学校当作范文在校广播室广播了,也在每个班的语文课上被老师们拿来读,作文张贴在学校的黑板报 上,光荣了一个星期。这篇作文很真实,我没有搬弄什么名言名句,就是把我眼中的父亲,如何辛勤工作,任劳任怨,为了学生顾不上家,顾不上我们,还有就是如 何战胜胃病的疼痛折磨,每天坚持站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如何放弃休息的时间,家访差等生,帮助他们进步,讲述了出来,这么样的一个故事而已。作文被老师肯定,高兴之余,也让我有些茅塞顿开,原来,不加修饰地写作文,也能当范文。


   父亲是一个诚恳朴实的人,他总是对我说,“要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写出自己的感受,不要写别人的心得。朴实语言最美。”他给我买了一个塑料皮的日记本,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了记日记的习惯。我写家里的小鸡仔怎么抢食吃,写对父母亲的“变天账”(这个写的是手到擒来,一气呵成),还写过一次观察母鸡怎么下蛋的过程。写的好了,就交给爸爸看,得到他的表扬,心里就好得意, 暗下决心下次要写得更好。

 

   父亲喜欢写点东西,他那个时候不但是语文组的教导主任,也是第一小学文艺演出队的编剧。我在小学的五年,一直是文艺队的骨干,我们为各种各样的代表大会献辞 朗诵,跳舞唱歌,很是活跃。爸爸拉得一手好二胡,往往都是我们在台上跳啊蹦啊唱啊,爸爸他们就在侧台吹拉弹拨。演出完毕每人发一块面包回家。每次演出,都要符合不同时期的政治需要,赶写新的剧本,这些都是我爸爸的任务。我经常看见爸爸在台灯下赶写剧本,歌曲,写好了歌,就拉起二胡让我学会唱,我很喜欢唱由他编写的歌曲,唱起来很卖力很大声,然后我再教会别的文艺队的同学。写话剧的时候,他有几次竟然征求我的意见,让我受宠若惊,我也就假装大人模样,专注聆听,反而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一些写作技巧。

 

   童年的日子,快乐的日子,盼望长大的日子,也是糊涂和迷惑中一点一点走过的日子。小学毕业的那个假期里,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没有太理解书中伟大的革命者的含义,但是喜欢读里面描写的爱情,反复的看,有些云里雾里的,随后,我进入了第一中学。


   中学几乎没有什么课外读物可以读,就是应付考试和书本上的那点知识。反过来倒过去地练习古文注释,课文就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教学死板教条,老师每人手上一本教学大纲,一切围绕大纲教学,我们充满灵感的头脑被桎梏着,不能和课本有一点点的偏差。课文里所有的散文都是充满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味道,让我们朗诵起来,也是充满激情和豪迈,但那些文章八股味道很浓。我是班干部,语文又学得比较好,常常在班上站起来领读,我一边充满感情地抑扬顿挫地朗读着课本,一边不知道为什么读这样的文章要像演戏一样假假的,为什么要豪迈,有的时候自己一边读还一边忍不住想笑。只是记得在学习节选小说《红旗谱》中的一段描写分田地时,说“牵了驴可以换得一个媳妇”什么的,同学们坐在座位上不住地吃吃地笑。那时我们正值情窦初开的年龄,读到一点点和性的幻想沾边的词,就莫名其妙地会心一笑。呵呵,那么可爱单纯的年龄,很怀念。


   父亲喜欢读书,有时一读上瘾,裤子上就会被烟头烧得一个一个的洞,让妈妈很恼火,骂他书呆子。我比较随我的父亲,喜欢读书。做饭的时候,拉着风箱,读着书,随便什么书都好,一书在握,忘记了添煤,忘记了加水,也遭妈妈痛骂过,但是没法改,就是喜欢。爸爸看我喜欢读书,就开始订阅《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连环画报》等等,我喜欢读《少年文艺》,虽然里面的文章有些小大人的管腔,也有很明确的意义,但毕竟是看自己同龄的孩子的写作,感觉很亲切。读的多了,就有些想法,有一次,我偷偷地写了一篇作文,讲拾金不昧的,就按照书上说的地址寄了出去,以后的日子就是盼望回音,结果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后来我怀疑不是我的作文写的不好,而是我忘记了贴邮票,或者地址写错了。反正所有理由想了个遍,就是不承认自己的文章臭。


   KT市第一中学,现在想来,那时的师资力量还是比较雄厚的。我自己比较偏文科,喜欢读所有的能借的到的文学作品,在写作上比别的同学稍有灵性,又注重细腻描述,所以文章看起来有骨有肉。“有骨有肉”是我爸爸经常说到的,如何架骨加肉,都是靠我自己琢磨和观察。到了中学,我写的作文也得语文老师喜爱。


   记得中学的语文老师姓张,师范大学毕业的,待人特别温和,总是笑咪咪的,爱抽烟。他很快发现我写作文很用心,于是开始注意我,总是时不时地点拨我一下。我相信人与人之间是有缘分的,我喜欢张老师,就是他那看起来有些不修边幅的邋遢装束,坦然淡漠的神态,也是我敬仰的榜样。我用心做张老师要求做的事,努力完成他布置的作业,希望得到他的注意和好感,同样,他看到我的进步,会在课间的时候过来和我们讲讲笑话,会对我微笑,让我感到好开心。直到有一天期末考试完毕,大家推荐我去张老师家看成绩时,我才知道,班里的很多同学,都那么畏惧张老师,说他不苟言笑,过于威严,真是让我不可思议。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在不同的人的眼里,是那么的天壤之别。


   中学的三年,写作进步挺快的,多亏了张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指导,到了高中,并没有用心读书,也没有什么课外书好读的,我们为了要考大学,走独木桥,整天就是死记硬背,书念得昏天黑地,毫无乐趣可言,只剩下恶心想吐了。


     初识读书的十八年终于度过,那就好比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终于走出了围栏住自己的栅栏,向户外阳光洒满的青草地,欢快地跑去。 幸运自己,终于如愿上到了理想大学,看到了外面大千的世界,在书的海洋里,像海绵吸水那样地饥渴读书,接受新思想,好像“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林语堂语)

 

Share the joy
  •  
  •  
  •  
  •  
  •  
  •  
  •  
  •  
  •  

4 Responses to 初识读书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