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谢”的孩子

不言“谢”的孩子


刚搬来的邻居夫妇都是博士毕业,从事高科技工作他们四岁的儿子眼睛象星星一样明亮,透着机灵。一问果不其然,记忆超常,对车特别感兴趣,所有车型车牌过目不忘。可让父母费解的是,他从来不记地说“谢谢”,就算别人提醒了也拒绝说。我送他礼物时也注意到,虽然他很高兴但没有道谢。

 

类似的情况在我工作的小学到高中也屡见不鲜,老师们常常感叹现在太多孩子 sense of entitlement 太强,觉得自己的所有都是理所当然,从不感恩。连一年一度的“感恩节”也被简称为“Turkey Day(火鸡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最近十多年积极心理学界对“感恩”(gratitude) 的研究反复表明,经常对他人表示感谢已经远远不是简单的礼貌常常心存感激的成人比条件相似但很少感恩的精力更充沛,遇事更乐观,更喜欢与人交往,幸福感更强。他们更不容易抑郁,妒忌或酗酒。他们更经常锻炼身体,睡眠质量高,免疫力强。类似的结果在近期的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比如对1,035名高中生的调查发现, 经常感恩的学生朋友更多,成绩普遍更好。相反,很少感恩的学生嫉妒心更强,对生活满意度低,更偏向物质主义(materialism)

 

         UC Davis 的心理学教授 Dr. R. Emmons 2003把随机抽取的100多名大学本科生分为三组,一组被要求每周记录5件自己感激的事,连续10周。第二组每周记录5件让自己烦恼的事,第三组每周随便记录5件发生的事情,不分好坏。这些学生在实验开始,中间和结束的时候做了关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详细问卷。结果发现第一组在实验结束时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有高达25%的提高,对未来更乐观,远远超过其它两组。类似的实验结果从中小学生有长期健康问题的中老年人抑郁症患者身上都被重复。

 

       为什么“感恩”对人的幸福感有这么大的作用呢?积极心理学界的结论是:首先,感恩增强人的自我价值 (self worth),因为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从侧面显示自己值得别人的重视和帮助。另外,感恩是一种 social emotion,加强了人际联系,而人际关系又是预测“幸福”最强的因素之一。还有,感恩让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对外界的依赖,这样就不容易产生嫉妒或憎恨等负面情绪。

 

       值得庆幸的是许多研究证明感恩的心情和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几项实验表明对帮过自己的人通过书信,电话或亲自表达感谢,可以明显提高本人的积极情绪。另外, 我们从小可以提醒孩子多观察,体验和记录生活中值得感激的人和事。比如学前期可以在每晚临睡前数一数一天中让自己快乐的事以及明天更期待的事,象下雨天终 于可以穿雨靴跳在积水洼里,或在幼儿园摔破膝盖老师给清理并包扎好。会写句子后可以记“感恩日记”,每天至少一件,越详细越好。养成这样的习惯,会习惯成自然地多注意生活中的美好,相当于给他们注入积极基因。

 

      这并不是说让孩子完全过滤掉不好的事或人,太乐观的孩子或成人往往低估困难的程度,有碍现实。“感恩日记” 或数数祝福 (count your blessings) 要佐以其它更全面的交流方式, 比如 flower routine, 每天在晚饭时全家轮流谈谈自己一天中不太顺心的事 (thorn),应该有好转的事 (stem),最美好的事(flower),以及最向往的事 (bud)。这样可以帮孩子对生活有更现实的观察和理解,不管再困难总是可以找到希望和值得感恩的地方。

 

      我们华裔传统上不强调情绪的表达,比如夫妻,亲子或朋友之间总觉得“言谢”就见外了,其实不然。这些习惯都是言传身教中积累起来的。比如我的邻居,刚搬家 来时我和孩子尽自己所能提供方便,虽然并不是为了得到感谢,但他们从不言谢还是让我们觉得有些尴尬。他们的孩子记车型车牌那么轻松,可就是记不住“谢谢” ,和父母待人接物的习惯不无干系。

 

         所以,妈 妈每天下班不管多累也要给全家准备晚饭,爸爸不妨带头向她表示感谢;爸爸周末再想休息,也坚持带孩子参加球队训练或童子军活动,孩子也要看到爸爸的付出; 孩子能想到为父母捶捶后背,细腻的心思同样值得感谢。过年过生日收到礼物,千万别忘了亲自写封感谢信或卡。再加上春天的新芽,夏天的阳光,秋天的红叶,冬 天的初雪,朋友的友好,邻里的互助等等,这些小事日积月累,不但改善亲子关系,而且可以长远地影响孩子看世界的态度。

 

         感恩不只是一个节日,而应该是一个习惯希望我们和孩子一起,每一天都有感恩的心情,永远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Share the joy
  •  
  •  
  •  
  •  
  •  
  •  
  •  
  •  
  •  

One Response to 不言“谢”的孩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