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孩子的父亲一席谈: 去焦虑, 用平常心教养孩子(ZT)

 ……但我辈评论事情,总须先评论了自己,不要冒充,才能像一篇说话,对得起自己和别人。我自己知道,不特并非创作者,并且也不是真理的发见者。凡有所说所写,只是就平日见闻的事理里面,取了一点心以为然的道理;至于终极究竟的事,却不能知。便是对于数年以后的学说的进步和变迁,也说不出会到如何地步,单相信比现在总该还有进步还有变迁罢了。

——鲁迅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一个朋友的QQ空间里发现了一篇文章,题目很有吸引力,叫做“每天只问四句话——教育子女的独特方式”。他也是从某个叫“卉子的梦话”的博客里转载而来,至于是不是这位名叫“卉子”的妈妈亲自原创,这个不得而知。原文的开头是这样的: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后面还有一些道理,用来阐释其意义和内涵,还有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作为依据。这样的文章其实很多,不妨说我们平时看到的文章和读到的书,只要有关孩子的教育,大都是这样的套路:有几条简便易为的操作方案,对应着几条貌似颠扑不破的原则,然后就是阐释、发挥、引用和举证。引用的当然都是教育学或心理学的知识或者名人的名言,或他们曾经的所为,举证当然是名人或无名氏的案例,不管是名人或者无名氏,你反正也无法查证其真伪。这个套路,也就是励志畅销书的套路,甚至是养生、美容之类畅销书的套路。

这样的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发人深思、给人启迪,但基本不在点子上。要么无法操作,要么干脆南辕北辙,起码也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但是它又有畅销书的特质,最大的特点是旗帜鲜明、把握十足,当当当当一二三四,只要你照做,效果一定大大的。——而效果的呈现,当然是要诉诸时间之推移的。反正孩子的成长是个终生的过程,不到盖棺不能论定,这个就跟林光常的红薯养生延年一样,他说你每天吃红薯能活一百,难道你八十临终前去找他理论?这样的“坚持就有效果”的斩钉截铁,毫无风险。但是虽然无法质疑,可也令人无法信服。

当然只要提到孩子,所有的高见都无法充分验证,只能有阶段性成果,而阶段性的成果是很靠不住的。那么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怎么才能知道它是否可信?既然不能观察效果,那么至少可以推究它的道理和逻辑。如果逻辑姑且不通,操作起来且不说效果,根本就行不通。
就那上面这篇文字来说,稍加探究,就发现破绽百出。

——正文中说的是父亲对女儿的四句话,标题却成了“教育子女的独特方式”。“子”和“女”能有同一套语言方式吗?不见得一定不能,但事实上是很可疑的。就我的经验,我们对儿子讲的道理,就不能让娃娃听见,反之亦然。娃娃害怕老师,而儿子成天找老师的麻烦。那么如果一视同仁,你是讲“老师也会出错”的道理呢,还是讲“老师的话还是要听”的道理呢?还有一个就是一个接受的问题。举个例子,在美国引起争议的那位中国虎妈,你要注意到她施加虎妈教育法的对象,是两个女儿。换个儿子给她试试,不见得会这么顺利。这只是通常的子、女之间的差异,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的应对。

——每天只问孩子四句话,如果她愿意滔滔不绝呢?你难道强行打住?如果他默不作声呢?你又如何收场?而且对儿子而言,这几个问题他要么不知所云,要么不屑一顾。学校发生了什么好事?不知道,没注意。我们丫头回到家从来就绘声绘色,报道学校之八卦,而同一所学校的儿子就如听天书。至于什么“父亲的帮助”,他从来不需要——不要烦我就是最大的帮助。
——何况我觉得日复一日问这么四句话,孩子最后一定是无言以对。就是俗话说的,你有完没完啊!
——再说了,每天四句话,这个阶段是多长时间呢?问到大学毕业?
——问四句话就够了吗?其它都可置之度外?孩子学习有困难怎么办?孩子跟老师意见不一致怎么办?孩子需要玩伴怎么办?
——独特方式?具体到细节上,对每个孩子的教育方式都会不一样,都必须独特。那么你这个方案如果独特,那就不合适其他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需要不同的方式,所以所谓独特,一定是因人而异,难以放之四海的。而且对每个孩子而言,独特是必须的,但并不是独特就有用。独特本身不是价值,更没有理由把一项“独特”,变成通行的普适原则。

——文中提到“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有效怎么定义呢?是一过性的还是持续性呢?是阶段性的进展还是终生获益?文章并没有定义,事实上也无法定义。即便是阶段性的成果,也不足为凭。类似学习进步、老师称赞这一类具体的进步,其实很靠不住。至于自信、开朗这一类润物细无声的改善,却是很难量化的。所以“有效”云云,不知何所指。

——最大的问题,是世界上本来没有这么一套三招两式,就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任何问题,比如减肥、祛病、考研乃至成功,都没有这样的独家秘笈。看过一篇文章,标题是说凡是教女孩怎么嫁富豪的,都是骗子。骗子也得有人愿意或乐于被骗。这就是人性中的侥幸心理,这个也没什么不正常。问题是我们都这么一把年纪了,经了很多事,阅了很多人,又是事关孩子的大问题,这个时侯寄希望于一时侥幸,这也太弱智了。

如果这样的说法不可信,那么什么样的书和文章值得一读呢?事实上很少。充斥市面的,大多是上面提到的这类仿励志读物。因为我们常有困惑和纠结,所以渴求外援,所以这类书属于不买不行。可是买了读了,觉得很有道理,操作起来就行之不远,终归无用。

其实真正可信的,是自己的智慧和常识,以及父母本身就具有的本能和天性——不是我们作为人的天性,而是我们作为父母的角色之天性。我们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唯一能损害我们这种能力的,是我们的焦虑。而这焦虑,多来自期望值的随意和不坚定,以及环境带来的攀比压力。我愿意再次重申,只要建立在天性和常识的基础上,我们做什么和怎么做,都是八九不离十的正确,这种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成功率,已被我们比较成功的职业生涯所证实。方式方法可以借鉴可以调整,基本面不会有问题。

于是所谓教育孩子,要点只有一个,就是“去焦虑”。
这也是我这本书的初衷和理念。通篇没有引用学问——我只有常识,没有有关学问,也懒得去求学,因为我认为常识足矣。还有就是经验。这经验是亲身得来,并非来自数万里外的希腊,或数千年前的孟子。当然也要讲道理,但这道理其实只有一条,就是焦虑的危害和多余。至于那些活龙活现的例子,更多的意义是好玩。再就是提供一个佐证,证明焦虑之不必要。并没有示范的意义。当然你若觉得有可学之处,不妨借用。但是许多是无法借用的,比如你就很难有机会同时带三个孩子。这些都不重要。三个孩子对我的意义,是满足和幸福的感觉,对别人来说,它的意义在于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孩子之间的不同,进而缓解焦虑,进而妙计迭出。

 

Share the joy
  •  
  •  
  •  
  •  
  •  
  •  
  •  
  •  
  •  

发表回复